|
|
您目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
 |
|
深入理解工業文化 提升我國工業品質和設計價值 |
發布時間:2017/2/21 9:22:39 來源:鑫泰科技 發布者:manni123 |
|
一份由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最近引發廣泛關注。《意見》指出,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形成、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
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工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工業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業領域的具體化。本文將從更深層次分析一下工業文化概念及其在推動工業發展的作用。
工業文化是工業人格的體現
余秋雨先生在《何謂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依據瑞士文化人類學者榮格的觀點:“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為人格。個人的文化,最后成為個人的人格;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后就成為這個民族的集體人格。”
既然研究文化應從人格入手,那么研究工業文化也應研究這個國家的工業人格,而研究工業人格,應該以這個國家的民族人格和個人人格為基礎。
“人格”一詞的內涵是指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品德、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規范。那么,工業人格應該是一個國家工業群體表現出來的品德、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規范特征。
因此,深入理解中國工業文化應從研究中華民族的工業人格特征入手。中華民族工業人格特征還要因地制宜、因行業而宜,例如工業基礎較好的東部沿海城市的工人,與西部內陸工業基礎薄弱的工人的人格特征都是有差別的。
特別提出的是,研究中國工業人格需要把握一個關鍵詞是“工業精神價值”。
筆者認為,“工業精神價值”應該包括愛國心、人生觀、價值觀、誠信度等等。這些內容可以有多種形式,有傳統的、近現代的、外來的、優秀的、不足的等等。我們研究各國工業文化就是要發現別國工業精神價值中的優點,反思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取長補短。
融入工業文化的設計更具匠心
可以說,工業設計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如同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現代的工業設計中更是離不開文化,同時文化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工業設計。
而工業設計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且對文化藝術起著一種整合作用。通過設計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增加,未來工業設計的文化元素內涵急需不斷增加。這就要求具有“工匠”人格的設計師大量涌現,在設計工作中融入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工業文化精髓,例如隱姓埋名二十八年,最后因超量核輻射患病去世的“兩彈”元勛鄧稼先,人格特征是———愛國、敬業;“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人格特征是———自強、奮斗、奉獻。同時要充分發揮工業精神價值,從而使得工業設計產品能夠體現出“工匠精神”內涵和深厚文化底蘊,提升產品附加值。
產品品質與工業文化息息相關
一個國家的工業文化和人格,是由這個國家的工業產品品質及其他形式(形態)承載的。
產品品質可理解為兩層意思,品是品位,質是質量,品位與設計有關,質量與制造有關。而一個國家工業的品質與工業人格息息相關。二者有機聯系、相輔相成,表象是工業品質,本質是工業人格。例如德國工業品設計經久耐用、制造優良,與德意志民族嚴謹的人格特質有關;日本工業品的精湛精準,與日本民族的敬業精明人格特質有關。
所以,我們應該通過研究世界優秀工業國家的工業人格特征,來比較和總結中國工業人格,找出優劣勢,傳承優秀的、摒棄不足的,樹立和弘揚積極的工業文化,并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中國工業人格。最后,用重新優化的中國工業文化,來指導中國制造的實踐,使中國制造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工業舞臺,徹底改變人們對“中國制造”的看法。
對待工業遺產需上升到文史哲層面
目前,有些人對工業遺產只偏重它的歷史表觀記憶層面,還應上升到哲學、文史、社會學等科學層面。
例如北京798藝術區。它的前身是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同時籌建的還有774廠、738廠),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項目之一。718聯合廠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王錚部長指揮,前蘇聯、民主德國援助建立起來的。1952年開始籌建,1957年10月完工,由國家領導參與了開工典禮并宣布開工生產。它凝聚著老一代電子工業領導及建設者的辛勤勞動。這三個廠的建成,對中國電子工業的起步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永遠載入了中國電子工業發展史冊。對我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對電子工業建設、國防建設、通信工業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當時,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東德的電子工業處于領先地位。798廠是集全東德的電子工業力量,包括技術、專家、設備生產線,完成了當時連蘇聯和社會主義其他陣營國家都沒有規模的工廠。
可以說,798廠的歷史本身就是一段新中國的電子工業發展史,里面承載了多少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對新中國電子工業的期望,老一輩電子工業科學家、工人的創業精神、奮斗歷程、技術成就等。它應該能講出類似“兩彈一星”一樣的故事。這就是工業文化要研究的工業人格,它對后人是有精神指引和激勵作用的。而這又恰恰需要依托保存798廠完整的原貌來承載和體現的。就像研究一個工業產品,不能只剩一個外殼,沒有內部零部件。
所以從文史哲的層面挖掘工業遺產有更深的意義和價值。
對我國工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是開展工業文化工作,在抓政策、技術、歷史等“工業文化”的外在形式時,應貫穿“工業文化”的內在本質,即工業精神價值和工業人格完善的創建和引導,使二者統一。
二是增加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參與“工業文化”的推動工作,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將“工業文化”理論研究及實踐應用,向精神價值和完善人格引導方面擴展,使“工業文化”的精神內涵更加全面、有深度。
三是對“兩彈一星”、“航天精神”、“鐵人精神”、“首鋼精神”等不同工業部門傳統優秀工業精神進行提煉,總結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中國工業精神,如“自信”、“自強”、“自立”、“愛國”、“奉獻”、“嚴謹”等。特別是對提升中國制造水平起關鍵作用但又缺乏的工業精神。這樣對構建中國工業文化更有針對性,對提升工業設計和產品價值更有積極意義。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四是推進“工業文化”應該推廣到全社會參與,倡導愛國、誠信、奮斗、嚴謹、務實、創新的工業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