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
 |
|
穩守匠心 讓“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
發布時間:2016/7/28 12:37:25 來源:鑫泰科技 發布者:manni123 |
|
今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在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國家發展戰略大背景下重提“工匠精神”,可謂意義深遠。 何謂工匠精神?簡言之,是一種精工制作意識,是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理念。 當下,湖南省正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省總適時發出號召,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湖南工匠”,打造技能湘軍。 工匠精神并非舶來品。我國自古便有“圣人作器、崇尚技巧、世代相守”的專注和傳承,也有“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發明與創造。精如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巧如魯班發明的鋸子,動如《莊子》中記載的“庖丁解牛”,靜如孔夫子倡導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無不包含追求極致、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 我們身邊也不乏“工匠精神”的標桿。“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全國十佳工人艾愛國,30年前應首鋼之邀,采取“雙人雙面焊”新工藝,為首鋼解決了安裝特大型氧機的焊接難題,被譽為“鋼鐵縫紉大師”。他先后為湘鋼和兄弟單位培養氣焊、電弧焊、氫弧焊優秀焊工180多人,為全國7個省市區的24家企業無償解答技術難題40多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500多萬元。 湘電集團數控車床“神刀手”董日中,獨創5項新加工方法,配合完善9種生產工藝,參與集團公司20多項新產品試制,提出100多項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攻克26項技術難關,產品質量合格率達100%,從普通工人成長為湖南省技能大師。 在艾愛國和董日中身上不難看出,“工匠精神”并非只是單一打磨出完美的產品,更是一種創新精神和創造精神。假如艾愛國、董日中沒有對職業的執著堅守,對所從事工種的刻苦鉆研,對技藝的不斷磨練,他們的成就也無從談起。 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傳承優秀傳統。崇尚師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韓愈有言,“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名師帶高徒”是我省工會從2010年起實施的品牌工作,“徒弟以師傅為榮,師傅以徒弟為耀”傳承的不只是技術本身,更是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和工業文明薪火。師傅不藏私,徒弟肯學勤鉆,才能厚積薄發,不以巧勝,而以拙成。在“工業4.0”時代,這種傳承尤顯珍貴。 弘揚“工匠精神”,要激活廣大職工自覺學習的動力和提升技能的愿望,為職工搭建發揮才能的平臺。業熟器精才有創新和超越。不同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一樣,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能工巧匠”培養體系和制度設計,讓勞動者有能力在工作中發揮才能,在工作中感到榮光,把“負責任地對待工作”當成一種自信乃至信仰時,“工匠精神”才會落地生根。 弘揚“工匠精神”,企業既要緊盯現在,更要著眼長遠,切忌急功近利。企業是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孵化地,是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的主戰場。企業重視對產品精度和制造流程的嚴格要求,重視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重視“崇實尚業”的鮮明工業價值觀,“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品牌過得硬、立得住、站得穩了,企業方能基業常青。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弘揚“工匠精神”,“匠心”最為寶貴。“匠心”是一個人的事業追求與人生態度。在當今互聯網開始改造工業制造業的時代,掌握一項技能容易,注入一份匠心不易。讓不同崗位的勞動者都能領會“工匠精神”,克服浮躁心態,摒棄“差不多”心理,“講究”工藝流程,在對產品的精雕細琢中,注入一份匠心,累積心理沉淀,發掘創造潛能,始終向精益求精的目標努力,才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