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
 |
|
中國制造疑慮猶存 工業4.0存在這十大誤區 |
發布時間:2016/6/28 15:33:54 來源:鑫泰科技 發布者:manni123 |
|
來自德國制造的光環和對中國制造的擔憂,已將工業4.0化為業內人士的的一種心理框架:對全新技術升級的迷戀與渴望。 1、甲方與乙方關系的顛倒 中國制造業對工業4.0的狂熱,使得德國供應商摸不著頭腦了。中國買家紛紛爭搶德國供應商各種工業4.0的解決方案。 德國人也沒有完全搞明白的事情,到中國來布道,我們本來大可以交流的心態學習。德國工程院院士孔翰寧,被稱之為工業4.0教父。但是他做為SAP的高官曾經在SAP任職二十年。他的背后,一直都有SAP的身影。就這樣,一個披著帶有鮮明供應商印記的大袍子布道者,為什么要稱之為“教父”?
在這種背景下,工業4.0將甲方與乙方的關系,顛覆成了師徒關系。供應商一夜之間都變成了精神導師。 德國的制造很好,但不代表他們每個人都可以來告訴我們怎么做工業4.0。這是一個對他們同樣生疏的工業升級。 德國工業、德國制造精神都是我們的導師。但我們因工業4.0而將供應商供奉為救星,花冤錢的一定是我們自己。 2、工業4.0大包大攬,干擾了專業分工 工業4.0成為一面萬能的旗幟,所有企業都可以使用。它呼喚了無數心志不同的業者,聚集在大旗之下,各說各話。過去幾十年中國工業從來沒有受到這么重視。結果投資人來了,媒體人來了,專家來了,外國供應商來了,還有可怕的工業4.0成功的案例也來了。 這嚴重地干擾了擾亂了專業的嚴謹和分工秩序,混淆了各自需要深耕的疆土,F在需要推崇專業分工,中國工業技術的發展現狀,大多數企業現在沒有解決專業精細的分工要求。 我們各自守住自己的專業線,做點小事情,做好小事情,中國的制造業就可以變得更好。 3、工匠精神更加遙不可及 一直有人在呼喊“工匠精神”,好像中國的工業搞不好,就是因為我們的工程師缺乏工匠精神。 這是一個淺薄而自私的口號。它把責任推給了別人,推給了一線工程師,而忽略了這是整個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 工匠精神是工業之花,它必須生活在溫良肥沃的土壤里。匠藝活動是一種緩慢的積累,因而本身也是特別的脆弱。因為匠藝活動就是以緩慢的學習和長久的習慣為基礎。 而工業4.0似乎展示了可以點石成金的魔法。似乎只要朝拜全球數字化工廠,只要用全新的自動化設備,一切都迎刃而解。遭此下去,工匠精神,將再次不受待見。舶來的機器與設備,將繼續摧殘著中國不成氣候的工匠精神——如果說還有的話。 4、重立刻實施,輕基礎轉化 不能不說,我們的工業從業者有些過于輕信工業4.0了。迫不及待的媒體,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批判和嚴謹。 即使受到現場立刻實施的誘惑,嚴謹的德國人還算是持重地提醒德國中小企業者:工業4.0至少要10~15年。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至少10~15年,這是一個成熟企業家成長所需要的時間,也是產學研轉化所需要的時間。美國對此作了深思熟慮的判斷,為了更好地填補科研與科技生產力之間的鴻溝,美國制造業真正的國家振興的策略是,實現對科研能力的轉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