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
 |
|
用大數據改進制造業 必須掌握的三大要領 |
發布時間:2016/3/11 8:57:20 來源:鑫泰科技 發布者:manni123 |
|
過去30年,發達國家研發、消費,資源國家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中國加工制造的全球制造產業鏈正在發生變化。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美國提出再工業化,德國進行工業4.0升級,日本發布制造業白皮書,發達國家欲重拾制造業的趨勢愈加明顯。另一方面,印度、越南正在成為全球新的制造業中心。這意味著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中國制造”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因此,如何利用新技術對我國制造業做全面的改造,以恢復“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在如今看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云在多個場合提出一個觀點——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數據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整個世界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數據的把握與利用不僅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也影響著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到17世紀初,西方人均收入水平用了800年時間才翻了一番,而在隨后的150年內,人均收入水平增長了13倍。
這一切的發生源于開始于18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大量機械的出現令人類的勞動效率有了飛速的提升。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就意味著人類的勞動效率即將邁上一個新的高度。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經濟陷入困境,但往往是絕望中也孕育著希望。為擺脫危機,全球技術創新漸趨活躍,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這成為了即將開始的第四次工業革爆發的導火線。
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制造型企業所面臨的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所有的生產設備、感知設備和終端設備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這些數據將滲透到企業的生產、運營等各個環節之中。傳統制造業要完成蛻變式升級,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是關鍵所在。
為用戶提供價值是企業存在的根本,也是企業價值的來源。制造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設計,以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對市場數據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夠對市場變化做出準確判斷,從而及時調整企業戰略和資源配置,實現由大規模同質化生產向規模化定制化生產的轉變。
在傳統制造企業里,數據被分散在用戶、合作伙伴以及企業的各個部門當中,這使得企業在獲取數據的過程中要花費大量的成本。而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就使得企業能夠將所有數據輕松集中到一個平臺上,確保企業內所有部門都能圍繞著相同的數據展開協同工作,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決策失誤和部門溝通不暢所帶來的成本損失。
增強創新
創新是企業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但對于企業,尤其是制造型企業來說,創新是一件艱苦而又高風險的事情。不僅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研發,然而,即使能夠開發出新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會被市場認可還是未知數。
大數據賦予了制造型企業更強的創新能力,在傳統制造業中,用戶僅僅是購買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而是參與到了研發、生產、營銷等多個環節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將產生大量數據,運用好這些數據,就能從中洞察到最佳方案,從而創造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令企業擁有之前不曾擁有的創新能力。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目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化生產模式,使得企業擁有了隨時收集、處理、分析和利用數據的能力。這意味著制造型企業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生產者,而是成為充分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服務型企業。
|
|
|